避難所:空間和時間
走步道時,和陽明山伙伴提到北降現象的看法。
我本來以為低海拔區之所以有高海拔的植物現象,是來自高海拔飄落的種子。她說的是相反。
她說,陽明山以低海拔的地形而擁有高海拔的植物層,是因為冰河時期把某些植物趕到高山時,「不知何故」遺留在低海拔所致。
我想提出一個小猜測,是否這個「不知何故」和陽明山的火山地形有關?冰河時期將地面大部分動植物凍結消滅,火山區因為有較溫暖的條件,而讓一些物種保留在低海拔區?
這個空間的避難所概念,和走步道時看到蟬的大發生有點關係,只不過蟬利用的是時間的避難所。
蟬在地底下生活六年,靠吸食樹根的水份慢慢成長。之所以成長如此緩慢,是因為樹根提供的是導管的水,不是從篩管裡樹葉光合作用所製造有糖份的水。這樣也好,因為蟬的生存策略本來就是「躲個六年」再上。
蟬在地底下避難六年,突然有一天集體奔出地面,在地上鑽出幾萬個小圓洞,在樹幹上留下無數外殼帶土的蟬蛻,然後以兩個星期的時間,用盡力氣大叫特叫,幾千幾萬隻爭先恐後的叫,集體大叫的結果,有一部份得到雌蟬青睞,得以交配,之後力盡而死。另一部份沒機會的就提供給鳥類當食物,因為實在太多,這樣的消耗是無傷的。
兩週,在地下避難了六年,以短短的兩星期大發生,利用集體優勢匆匆交配完畢,然後好戲下檔,產在樹皮內的卵孵化後,蟬幼蟲繼續下地,六年(在美國和法國有十七蟬)後再出土。這種避難六年出土的基因很重要的,六年後出土所交配的對象也必須同樣具有六年地底生活基因的蟬,如果不小心找到五年基因的蟬交配,下一次該是六年出土還是五年出土?
之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六年出土的週期,是因為這種週期出土的成功處在於,一次大發生,讓天敵措手不及,集體交配的成功率大。
我的第二個猜測是,如果冰河時期把一些高海拔植物的物種遺留在低海拔的原因是地熱,這樣的關係稱為空間避難所。而像蟬在地底下週期性大發生,是否可以稱為時間避難所?
我跟陽明山伙伴提到,法國人會因為週期蟬十七年一次大發生而舉城出遊,她說不會吧!法國人本來就很愛玩,尤其夏天,恐怕是找個藉口出城玩玩罷了。
是有點道理,不過,幾十萬隻蟬同時叫起來(尤其牠們更是喜歡集中一起叫),不知是什麼感覺?聽說跟聽打果汁機或一排吸塵器發動起來的音量一樣。
那麼這樣叫是為了吸引異性嗎?同樣是法國人的法布爾作過一個實驗,以證明蟬根本是聾子。他在十七年蟬叫的同時,發射一座大砲,砲聲隆隆下,蟬還是繼續叫。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是,人類終於發射大砲反擊蟬聲了!但其實沒有證明什麼。因為蟬鳴的音頻和大砲根本不同。
雌蟬一定不可以是聾子,否則雄蟬叫了半天到底是叫什麼呢?就像蟋蟀用腳關節「聽」,雌蟬利用腹部接受震波,所以說沒有像耳朵的構造不能說是聾子。
對了,蟋蟀和蟬以叫聲呼喚異性,螢火蟲以閃光吸引異性,這麼賣力就是為了將自己一半的基因傳到後代。
說是一半的基因是有原因的,因為雙親各出一半的基因,才會同樣珍惜後代。而雄蟻只有單染色體,難怪螞蟻社會完全沒有求偶行為,而是以群體工作服伺母后。
特別提到蟋蟀和螞蟻,是因為在童話故事裡,春天的時候,蟋蟀整天拉小提琴(振動翅膀),螞蟻天天工作,到了冬天,蟋蟀沒飯吃,到螞蟻家要飯被拒。
就是有人用這種故事,編織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傷的寓言。
會把自然生態作為奇怪引申的,大概也就是人類的特長。
我還是比較喜歡伍迪艾倫的說法,他說到了冬天,蟋蟀申請到社會救助日子過得不錯,而螞蟻則勞碌過度整天胸口疼痛。
上一趟陽明山步道,聽了不少蟬聲,看到地上到處都是蟬挖出的圓洞和蟬蛻。想想,也許蟬的故事可以和許多人分享也不一定。
留言列表